2025年09月17日 22:12:43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依托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旨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养的融合路径,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教育模式。课题自2024年6月立项以来,通过理论探索、实践调研、案例分析和模式构建,完成了预定研究目标,为广西相关领域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百色起义纪念馆(年接待量超50万人次)、湘江战役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州起义纪念馆(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
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建成覆盖全区的红色教育基地体系,具体数据如下:
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5处,包括百色起义纪念公园、凭祥友谊关、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
自治区级红色研学基地:25处,如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等。
市县级红色研学基地:103处,覆盖全区14个地级市,形成四级联动的红色教育网络。
红色遗址总数:全区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000处,包含13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如那坡烈士陵园、靖西烈士陵园等)和300多处重点红色革命纪念设施、旧址旧居。
这些资源通过“红色研学课程+精品线路”模式(如“百色起义·红色广西”“湘江战役之旅”等),结合数字化技术(VR、5G直播)和边疆特色(如凭祥边关军事研学),推动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深度融合,年均接待中小学生近50万人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当前,广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如《广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明确提出“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本研究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探索其与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对提升教育实效性、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核心目标: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国防教育—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
在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国防教育—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中,需以红色文化为根基,以国防教育为核心载体,以民族精神为价值导向,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实践转化,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以下是具体路径与策略:
1.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活化
首先,系统性保护与开发。包括资源普查与分类,通过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对革命遗址、文物、口述史等进行数字化建档,明确保护等级与利用方向;文化符号提炼,从红色资源中提炼民族精神内核(如百色起义的“团结奋进”、湘江战役的“牺牲奉献”),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符号。
其次,创新呈现形式。包括技术赋能,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湘江战役虚拟战场),开发红色主题游戏、短视频;艺术化表达,通过创作音乐剧《拔哥》、纪录片《东兰魂》等,将红色故事融入民族艺术形式。
2.国防教育深化与实践
首先,课程体系构建。分层设计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历史课,如编写《红色传奇》校本教材;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国防教育必修课,结合民族地区特色设计“边疆安全”“民族团结”专题;军事实践,组织学生军训、军事夏令营,推广“国防教育+红色研学”模式。
其次,社会协同机制。包括军地共建,联合军队、高校、社区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如凭祥边关军事研学基地;志愿服务,组织青少年参与拥军优属、边疆巡防等活动,强化国防使命感。
3.民族精神培育与融合
首先,红色文化与民族认同结合。包括文化符号融合,将红色精神与壮族歌谣、瑶族长鼓舞等民族文化结合,打造“红古绿”联姻的展演活动;民族节庆渗透,在“三月三”等节庆中融入红色元素,如举办红色主题歌圩、故事会。
其次,边疆安全意识强化。包括边境教育实践,在边境县市开展“为祖国站岗一小时”活动,增强青少年边疆责任意识;国际文化交流,开发中越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文化跨境传播。
4.保障机制与评估体系
首先,政策法规保障。推动《广西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落地,明确红色教育基地的保护与开发责任;将红色教育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设立专项经费支持;
其次,动态评估与优化。建立“红色教育成效指数”,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大数据分析监测教育效果;定期召开跨部门协商会,调整教育内容与形式。
5.典型案例与推广路径
首先,成功经验借鉴。例如:东兰模式,依托韦拔群干部学院,开发“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课程与活动;南充实践:打造“红色地标+国防教育”阵地,通过VR技术提升体验感。
其次,全域推广策略。包括线路整合,串联14个地级市的红色资源,形成“百色起义·红色广西”“湘江战役之旅”等精品线路;品牌塑造,推出“广西红色研学”IP,吸引全国青少年参与。
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国防教育—民族精神”三位一体体系,可系统激活红色资源的生命力,推动国防意识与民族精神的代际传承,为边疆安全、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政策保障与社会协同,形成“学—践—传”的闭环生态。
(二)研究内容
1.红色文化资源普查方法与路径
全面调查与分类建档: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及《自治区级红色资源认定暂行办法》(2024年),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对全区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按物质资源(旧址、遗址、纪念馆、文物等)与非物质资源(革命精神、口述历史、文艺作品等)分类,明确地理坐标、产权归属、保存状态等基础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资源现状,建立动态数据库。
多部门协同与专业指导:由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统筹,联合党史、文旅、退役军人事务、档案等部门开展跨领域协作。引入专家咨询委员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教育专家)进行专业论证,确保资源认定的历史真实性与学术严谨性。
社会参与与动态更新:鼓励公众参与资源线索提供,结合地方志、口述史采集,补充未被记录的红色记忆。定期复核资源状态,针对新建纪念设施或新发现的史料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名录时效性。
2.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历史价值维度:包括革命历史见证维度,资源在重大事件(如湘江战役、百色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斗争历程;精神传承载体维度,承载的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谱系的贡献。
教育价值维度:包括国防教育功能维度,资源与国防历史、军事斗争的关联度,适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培育维度,通过红色故事、英雄事迹激发民族认同感、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文化价值维度:包括文化认同构建维度,资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促进多民族交往交融;文旅经济价值维度,红色旅游潜力评估,带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保护现状与可持续性:包括资源保存状况评估(完好度、受损风险),保护政策落实效果(如标志牌设立、修缮资金到位情况);传承利用机制,现有教育课程、研学路线、文艺作品的开发程度,社会参与广度。
3.融合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径
资源转化与课程设计:将普查成果转化为国防教育教材,开发沉浸式课程(如VR重现湘江战役);结合价值评估结果,设计分层教育方案:针对学生侧重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针对军人强化战斗精神与使命传承。
场景化教育与体验式学习:依托普查确认的红色遗址(如烈士纪念碑、革命旧址),开展实地教学与仪式教育(如清明祭扫,“瞻仰+祭扫+教育”模式);组织重走长征路、模拟军事任务等体验活动,深化国防意识与民族责任感。
红色文化IP与传播创新:提炼红色资源中的民族精神符号,创作影视、戏剧、图书等文艺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传播红色故事,扩大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影响半径。
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依据价值评估结果制定分级保护政策,优先保障国防教育关联度高的资源;建立军地协同机制,推动红色资源纳入国防教育基地体系,联合开展主题活动(红色资源赋能国防教育路径)
四、主要方法
(一)课程与载体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开发地方教材;打造红军小学、红色校园等特色载体。
(二)沉浸式体验: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战役,开展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如《红色传奇》进校园)。
(三)边疆与民族特色:在边境地区建设抵边教育基地,用民族元素演绎红色故事,强化国土意识与共同体认同。
(四)区域联动与传播:跨省共建研学联盟(如湘江战役沿线合作),面向东盟开展国际红色文化交流。
五、研究成果
(一)教育覆盖与认同提升:红色教育覆盖全区学校,年均超15万名学生参与实践,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显著增强。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带动:红色旅游与国防教育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百色起义纪念园等成为文旅与教育双效益典范。
(三)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民族语言红色教育深化共同体意识,抵边基地筑牢守土卫疆责任感。
(四)数字化与品牌影响力:建成多个数字平台,形成“红色传奇”“红领巾讲解员”等品牌,经验全国推广。
(五)国际传播突破:通过中越青年交流、红色旅游推广,向东南亚展示中国革命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六、创新点
(一)数字化与沉浸式教育技术创新
创新形式:利用VR/AR、AI、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虚拟革命场景(如湘江战役数字展馆)、开发红色文化互动游戏、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内容,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增强青少年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平台建设:构建“红色广西云课堂”和数字化红色资源库,整合全区红色遗址、历史文献、英雄事迹等,实现教育资源在线共享,推动国防教育智能化、个性化。
(二)民族特色与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
民族文化活化:挖掘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革命历史,创作民族语言红色故事、红色民歌、民族戏剧,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国防教育教材和课程,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民族认同。
边疆特色实践:依托中越边境的红色遗址(如龙州起义旧址),设计“红色边关”研学线路,结合边防军事体验、跨国红色文化交流,强化边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归属感。
(三)实践导向的“行走课堂”与科技赋能
创新实践形式:设计“重走红军路”“军事模拟训练”“生态国防”等体验活动,结合现代科技(如无人机操作、军事竞赛),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身体验。
动态评估体系:建立量化评估指标,结合学生实践参与度、情感认同反馈,实现教育效果的精准优化。
(四)区域联动与国际传播拓展
跨省红色教育联盟:与湘江战役沿线省份共建研学线路,联合开发“跟着红军学历史”等主题活动,深化革命历史整体认知。
国际文化交流:利用东盟区位优势,开展“红色文化走出去”项目,通过国际青年营、红色旅游推广,向东南亚国家展示中国革命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红色+国防+科技”多维实践模式
科技赋能实践:将现代国防科技元素融入红色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军工企业、航天基地,开展无人机操作、军事模拟竞赛等,激发科技报国热情。
生态国防理念:结合广西生态资源,打造“红绿融合”教育模式(如红军长征生态路线考察),传递“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家园”的国防理念,实现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同。
(六)跨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多部门联动:建立教育、文旅、国防、宣传、共青团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红色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共建共享,形成“红色研学+国防训练+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体系。
社会参与机制:推广“红色教育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组织老兵讲座、红色故事会、军民共建活动,构建全民参与、全场景覆盖的教育生态。
(七)动态评估与精准育人体系
量化评估:建立红色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效果评估模型,通过知识测试、情感问卷、实践反馈等多维度数据,动态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
分层教育设计: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点,开发阶梯式课程(小学侧重故事体验,中学强化历史分析,高校注重理论研讨),实现精准化育人。
七、实践应用价值
(一)强化精神认同与意识形态安全
筑牢思想根基: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培育民族精神:结合广西多民族革命历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二)提升教育实效,增强精神认同
针对性与吸引力:通过数字化、民族化、实践化的教育模式,解决传统教育枯燥、单向的问题,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与国防知识的兴趣与认同。
知行合一:社会实践与沉浸体验强化“红色基因”内化,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国防意识与民族责任感,助力“立德树人”目标。
(三)促进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
红色旅游升级:创新“红色+国防+生态+民族”旅游线路,带动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例如,百色起义纪念馆与周边民族村寨联合开发红色研学旅游,提升经济效益。
文化IP打造:通过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如红军小学校本课程、红色文创商品),形成文化品牌,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提供可复制的区域教育模式
示范推广价值:南宁“国防主题街区”、桂林“红色+科技”教育基地等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模板。
数字化解决方案:云课堂、虚拟展馆等技术应用可推广至全国,破解偏远地区红色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五)深化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
文化纽带作用:通过共同学习各民族革命历史,增强边疆青少年对国家的向心力,巩固民族团结。
国防意识扎根基层:边关红色教育强化了边疆居民的国防责任感,助力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六)国际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区域合作延伸:与湘江战役沿线省份共建红色教育联盟,联合开发跨省研学项目,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东盟青年红色文化营、跨国红色旅游,向东南亚国家展示中国革命精神,促进文化互鉴,提升国际传播力。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养的政策创新,既立足地方特色,又紧跟时代需求,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新、机制突破,实现了教育实效、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多维价值。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广西培养新时代青年提供路径支持,也为全国红色资源利用、国防教育普及和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广西方案”。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