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22:07:59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强军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强军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国防教育核心载体,承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国防建设可靠人才的重要使命。既有研究指出军事理论课需巩固军训成果、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育实效性,需构建课程讲授、专题研讨、实践体验多维教学体系,需强化实践教学深化爱国情怀。本研究报告以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2024年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强军思想”视角下增强广西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一般课题)为依托,拟解决当前广西高校军事理论课存在时效性不足、吸引力薄弱等问题,亟待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探索系统性改革路径,实现国防教育与时代要求的深度契合。
二、研究目标
该研究设定三个核心目标:
(一)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材兼具政策权威性与地方文化特色,增强课程渗透力。第一个目标聚焦课程内容建设,课题组着力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该机制要求定期修订教学材料内容,及时融入最新国防政策与军事理论成果。教材编写过程强调政策权威性审查,确保所有知识点符合国家强军战略导向。同时机制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挖掘,课题组组织收集广西边疆国防历史素材,编撰反映镇南关战役、昆仑关战役等本土战例的补充读本。地方特色内容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教材既体现国家意志又承载地域文化记忆。课程渗透力提升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军事理论时能够自然联系广西边防实际,增强知识认同感。
(二)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线上线下协同、专业通识互补的立体化教学方法体系,提升教学实效性。该体系要求打破传统课堂单向传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结合。教师设计军事演习模拟环节,学生在操场实地演练战场救护、方位辨识等基础技能。线上线下协同表现为网络平台与实体课堂功能互补:课程网站提供战例推演程序供学生课前预习,实体课堂则侧重开展战术分析辩论;移动端推送军事热点话题引发思考,教室讨论聚焦理论升华。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访、军营实地体验、军民共建活动等途径强化教学感染力,促进理论知识向价值认同转化。红色教育基地参访活动形成标准化流程:教师预先布置历史事件研究任务,学生赴昆仑关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实地考证,返校后结合见闻撰写战略分析报告。军营实地体验活动建立军民协作机制:驻桂部队开放训练场展示现代化装备操作,学生参与单兵战术基础训练,部队教官现场解析实战案例。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论体系、国防教育政策文件及军事课教学学术成果,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基础。
(二)案例研究法选取广西三所高校作为实践样本,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教案分析等手段,实证考察战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与效果反馈。
(三)比较分析法横向对比广东、云南等边疆省份高校军事课改革经验,纵向参照军队院校教学模式,提炼适用于广西地域特色的教学优化方案。
四、研究成果
(一)三类教学法创新实践
1.战例情境教学法
该方法聚焦典型战役的深度解析,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战场情境自主构建认知框架。教学实施过程包含战例筛选、情境还原、策略推演三环节。教师选取“湘江战役”作为核心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模拟红军指挥部分析敌我兵力部署、地形制约因素与后勤补给路线。学生通过沙盘推演理解运动战精髓,通过决策复盘掌握“集中优势兵力”等军事原则,通过战役结局分析领悟“党的领导是强军之本”的核心思想。该方法显著提升学生对抽象军事理论的情境化理解能力。
2.互动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依托实时军事热点设计互动研讨,构建“案例导入-问题链设计-多元辩论-理论升华”教学模式。以“南海岛礁建设”为教学案例,教师提供国际法依据、地缘政治背景、技术保障体系等多维资料。学生围绕“防御性国防政策实践”主题展开正反方辩论,教师实时介入引导辨析“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教学过程中设置线上投票环节,即时呈现观点分布并触发深度追问。该方法有效增强课堂思辨氛围,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3.专题模块教学法
该方法依据学科背景与时局动态定制教学单元,形成“基础模块+特色模块”课程架构。基础模块覆盖国防法规、军事科技等通识内容;特色模块实施分类教学:各专题设置跨学科知识链接点,如“人工智能伦理”议题连接军事科技与哲学思考,实现课程内容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
(二)三大支撑体系优化
1.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课题组开发动态可视化教学资源体系。战例教学配套三维电子沙盘系统,支持多角度观察战场地形与兵力运动轨迹;案例教学集成卫星影像、新闻视频、数据可视化图表强化真实感;资源库设置分层调用权限,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灵活组合素材,学生可拓展学习关联资料。
2.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
创建“线上—移动—实践”三阶平台:课程网站设立战例数据库、在线测验、研讨社区功能;实践平台对接昆仑关纪念馆等基地预约系统,实现参访前资源学习、参访中任务导引、参访后成果提交的全流程管理。平台数据自动生成学习画像,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专业化师资队伍培育
明确师生比配置标准与任职资格。建立“培育机制”:新任教师需完成强军思想专题研修与战例教学实训;推行“双导师制”,为理论教师配备退伍大学生作为实践导师,联合开发实战化教学案例。完善职称评审通道,单列军事课教师科研成果认定标准。
五、研究创新点
(一)理论转化创新
构建“思想—目标—课程”三维转化模型。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核心要义具象为教学目标:通过战例教学强化党的领导认知,通过科技专题培育胜仗本领,通过军营实践锤炼作风素养。开发“新时代国防人才素质图谱”,将强军思想内涵转化为可测评的教学指标。
(二)地域特色创新
深度整合广西边疆资源构建教学体系。战例教学突出镇南关战役、昆仑关战役等本土战役;实践路线设计“边关行”主题参访,串联友谊关国防教育基地、法卡山英雄纪念碑;邀请参战老兵开设“南疆卫士”讲堂,强化课程文化认同功能。
(三)技术融合创新
创建“实体—虚拟”混合教学场域。与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结合战例推演采用“物理沙盘+AR战术标注”系统,如四渡赤水案例中,学生通过虚拟仿真中心实时接收敌情变更信息;案例研讨实行“课堂辩论+线上知识图谱构建”双轨模式,实践教学运动虚拟仿真技术,在遗址现场触发增强现实解说。
六、研究实践应用价值
(一)课程建设价值
形成可推广的军事理论课改革范式。制定《军事理论课》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性评价工作登记表》、专题模块设计模板在区内三所高校应用;专题教学设计15个,推动区域教学标准化建设。
(二)人才培养价值
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培育效能。高校大学生参军报名率和入伍人数逐年提升,军事课平均成绩增长;组建“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学生在南部赛区甲组(本科组)夺得军事定向项目第二名、障碍跑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比赛综合总成绩位列第六。课程思政成效显现,学生提交“强军与我”主题征文数量同比增长。
(三)社会服务价值
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托课程建立的“高校—部队”共建机制合作:高校教师为官兵开展讲座,联合建立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广西革命纪念馆、昆仑关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发课程专属导览路线。
总的来说,该研究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理论根基,通过教学方法创新与支撑体系建设,实现军事理论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型。研究成果为边疆高校国防教育提供“思想引领—地域融入—技术赋能”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其经验对同类院校具有示范意义。后续需深化教师培育长效机制,拓展军民融合资源网络,持续增强课程的时代性与感召力。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