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总结报告

2025年08月02日 21:40:34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探究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研究报告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莫沉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

边疆地区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和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其高职学生国防教育承载着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一重要论述为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然而,当前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地缘特殊性要求与教育普适性供给的矛盾、多民族文化交融需求与教育同质化实施的矛盾、技术技能培养导向与价值引领需求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导致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层面的功能缺位,亟需构建“国防教育-民族认同-精神传承”的联动机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深入探讨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机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

1.全面梳理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施情况。

2.深入分析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剖析国防教育在内容、形式、资源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探讨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国防教育在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等方面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

4.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文献研究法

选择理由:文献研究法能够帮助我们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施过程:通过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学术资源平台,检索了大量关于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整理,提炼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在文献筛选过程中,注重文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优先选择核心期刊论文和权威政策文件。同时,采用多人独立筛选和交叉验证的方式,确保文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问卷调查法

选择理由:问卷调查法能够直接获取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数据,为分析国防教育现状与问题提供量化依据。

实施过程:设计了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国防教育认知、国防教育参与情况、民族精神认知等多个维度的问卷。选取广西的多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学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回收率为93.7%。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引导性问题和模糊表述。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匿名填写和现场回收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访谈法

选择理由:访谈法能够深入了解边疆地区高职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国防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为分析国防教育问题及提出改进措施提供质性依据。

实施过程: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作为访谈对象,包括学校领导、国防教育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围绕国防教育内容、形式、资源投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完成访谈30人次,形成访谈记录约2万字。在访谈过程中,注重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和多样性,确保访谈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采用录音和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访谈结束后,对访谈记录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归纳,提炼出核心观点和建议。

案例分析法

选择理由:案例分析法能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机制及成功经验,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实践参考。

实施过程:选取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某高职院校等作为典型案例学校。通过查阅学校档案、政策文件、教学计划等资料,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对案例学校的国防教育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深入剖析。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确保案例学校能够反映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普遍情况。同时,采用多人独立分析和交叉验证的方式,确保案例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案例分析结束后,提炼出成功经验和实践启示,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发现

国防教育现状与问题

1.国防教育认知偏差

调研发现,68.5%的边疆高职学生认为国防教育等同于军事理论课,仅有32.3%的学生了解“戍边英雄群体”事迹。这种认知偏差反映出学生对国防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国防教育深层次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认知偏差与学校国防教育内容单一、形式陈旧密切相关。

2.教育资源与投入不足

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边疆地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调研显示,仅有35%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其余学校则由辅导员或其他教师兼任。此外,教材和教学设施的落后也限制了国防教育的开展。现有国防教育教材未及时更新,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防形势和理论成果;教学设施缺乏和老化则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3.法律制度与政策支持不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保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定挑战。相关法律法规未充分考虑到不同高校在课程教学与理念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也制约了国防教育的开展。地方政府在财政分配上面临较大压力,对国防教育的投入有限。

4.多民族文化交融需求与教育同质化实施的矛盾

边疆地区高职学生来自多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国防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难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种矛盾导致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层面的功能缺位,亟需构建具有边疆特色、职教特点的育人路径。

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机制

1.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认同所属群体的特征来获得自尊和归属感。在国防教育中,通过强化国家符号认知(如界碑、国门)、历史记忆重塑(如边疆保卫战)、群体归属建构(如戍边军人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2.文化传承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防教育中,将边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壮族“三月三”歌圩、彝族火把节)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融入教学,可以实现文化基因与国防意识的同构。这种同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强其民族精神。

3.情境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的。在国防教育中,创设“界碑描红”“边境巡逻体验”等真实情境,通过具身认知强化国防观念的内化过程。这种内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国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取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典型案例学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实施国防教育改革前后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变化,发现以下显著差异:

1.民族认同感显著提升:实施国防教育改革后,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感显著增强。调研显示,改革后学生对“我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认同率从改革前的65%提升至82%。

2.爱国情怀更加浓厚:通过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浓厚。调研显示,改革后学生表示“愿意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比例从改革前的70%提升至88%。

3.团队协作与责任感增强: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显著增强。调研显示,改革后学生在团队项目中表现出更强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四、实践意义

对学生的影响

1.提升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通过系统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2.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之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培养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促进全面发展:国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培养,还注重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学校的影响

1.丰富课程体系: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提升教育质量:国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和价值引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2.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国防教育成果显著的学校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对社会的影响

1增强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校国防教育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国防教育水平提升,形成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良好氛围。

2.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通过培养具有国防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公民,能够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3.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防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公民:高校国防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防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公民,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对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1.维护边疆安全:通过培养具有国防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公民,能够增强边疆地区的安全意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2.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国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和价值引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推动边疆文化繁荣:将边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防教育,能够促进边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边疆文化繁荣。

五、项目创新点

探索“国防+专业”融合教育模式

1.创新之处:针对当前国防教育内容单一、形式陈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国防+专业”融合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2.实施效果: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中,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结合交通类专业的特点,开发了“应急救援训练中的国防教育”等课程和实践项目,将国防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国防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3.未来推广潜力:该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开发特色化教育实践新模式

1.本研究提出了将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的创新思路。通过“壮族山歌+国防知识”的创编形式等特色化教育实践新模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实施效果: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中,该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等民族文化活动,开展了“山歌传唱国防知识”等活动,将国防知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未来推广潜力:该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边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国防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创新之处:本研究提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创新思路。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高校提供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与技术支持,实现国防教育的多方协同和资源共享。

2.实施效果: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中,该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当地政府、军事机构及边疆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国防物流”实训项目等课程和实践项目,将国防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未来推广潜力:该机制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政府、军事机构及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国防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国防教育的多方协同和资源共享。

存在不足与展望

研究存在不足

1.样本代表性不足: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南边疆地区,对东北、西北地区覆盖不足。未来研究应拓展至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以增强研究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长效跟踪机制缺失:本研究仅开展了2年周期的研究,缺乏毕业生5年以上长期追踪数据,难以评估远期影响。未来研究应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收集长期数据以评估国防教育的远期效果。

3.技术融合深度不够:虽然本研究提及了VR/AR技术在国防教育中的应用,但尚未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应探索前沿技术在国防教育中的应用潜力,提升国防教育的科技含量和吸引力。

未来研究方向

1.深化理论研究:联合军事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开展“数字技术+边疆治理+职教改革”交叉研究,重点突破基于数字孪生的边境安全动态模拟、民族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等关键问题。

2.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职教国防教育云平台”,实现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和虚拟仿真训练数据互通;培训双师型骨干教师及组建百人规模的在校学生兼职教官库,提升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3.持续推动国防教育创新发展: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索国防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方法,推动职教国防教育从“边疆试点”走向“全国示范”,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打印  |  收藏  |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