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0日 21:39:20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柳州工学院 张海宁
一、研究背景
2022年9月1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不断丰富实践载体,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作为重要实践载体,对于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红色场馆”是指场馆运用其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联动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要素,使受教育者增长智慧、触发情感、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问题。例如:国防教育内外动力激发不足、对国防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认识不足等。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本科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大思政”视域下探索红色场馆对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开发研究,对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
按照大思政课视野下高校国防教育总体目标,切实发挥好红色场馆功能在高校国防教育的促进作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柳州特色、服务柳州及广西经济发展的国防教育机制。力图破解高校国防教育效果“两张皮”难题,实现教育更加的科学化,教学体系更加健全。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国内外学界对于本课题相关领域关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文献参考资料、观点借鉴。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争取掌握本课题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设策略。
逻辑演绎法。通过抽象思维提炼出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精华理论观点。
理论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提升本课题研究的优化能力策略。
四、研究成果
类型 |
时间 |
作者 |
作品名称及成绩 |
授予部门、期刊、出版社 |
论文2篇 |
2024年5月 |
张海宁 |
旅游纵览 |
|
2024年9月 |
张海宁 |
文旅融合背景下柳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析 |
当代旅游 |
|
调研报告2篇 |
2025年1月 |
张海宁等 |
基于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柳州红色旅游资源的拓展开发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 |
|
2025年3月 |
张海宁等 |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柳州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拓展开发模式提 升策略研究 |
|
|
专利2个 |
2023年9月 |
张海宁等 |
一种教学辅助互动工具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23年9月 |
张海宁等 |
一种方便调节的展示板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
精品课程1门 |
2024年12月 |
张海宁等 |
《国家安全教育》 |
柳州工学院 |
指导学生 教学比赛 |
2023年7月 |
张海宁 |
在2023年“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主题微视频比赛中您指导的《归》作品荣获二等奖,现授予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
柳州工学院 |
教学成果奖 |
2025年4月 |
李芳 |
2025年柳州市教学成果奖 |
柳州市 |
五、研究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通过对传统和红色场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开发进行区分,探讨大思政视野红色场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开发的促进作用,从而探索出一整套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获得感、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新育人模式。具体来说:
1.促进了国防教育—红色场馆的天然课堂的发展
红色场馆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场馆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繁荣的光辉历程,更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将红色场馆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能够生动展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国防意识。
2.促进了全方位国防教育体系的发展
传统国防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红色场馆为国防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场域。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方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深化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红色场馆蕴含着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国防教育课程,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深化了馆校的深度合作
高校与红色场馆应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开发教育课程、组织教育活动。通过邀请红色场馆的专家、讲解员走进校园,以及组织学生到场馆进行研学旅行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国防教育体验。通过模拟历史场景、互动体验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国防的重要性,提升教育效果。
(4)深化了“场馆国防教育金课”的开展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践,打造具有特色的“场馆国防教育金课”。这包括:开设选修课程;结合红色场馆的特色和优势,开设相关的国防教育选修课程,如“中国革命史与国防教育”、“红色场馆中的国防精神”等。 组织专题活动;定期在红色场馆举办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展览等。邀请专家学者、退役军人等参与活动,分享国防知识和经验。开展研学旅行;将红色场馆作为校外国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国防历史和文化,增强国防意识。建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国防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方法创新:
通过未融入红色场馆教育功能与融入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高校国防教育最终效果进行比较,得出红色场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开发的最终实效效果。同时,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假设,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认知,避免以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足的缺陷。具体来说:
(1)融合了多学科研究方法
在大思政视野下,应融合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历史学方法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通过教育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心理学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国防教育方案。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互动性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模拟战役、重走长征路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的艰辛和英勇,从而增强其历史认同感和国防意识。
(3)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
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将红色场馆的教育资源与高校课程体系相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国防教育课程和教学计划。同时,加强与红色场馆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精品教育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格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六)实践应用价值
1.意识形态引领价值
强化了政治认同;通过革命文物、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展示,将党的军事斗争史转化为可视化教材,帮助大学生理解"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抵御了历史虚无主义;依托场馆实物证据链(如弹痕墙、烈士遗物等)构建历史认知防御体系,破解国防教育中的认知偏差
2.教育教学创新价值
促进了课程开发维度;开发"场馆思政金课";将湘江战役等典型战役遗址转化为模块化教学案例,实现军事理论课的情景化重构;建立"文物-理论"映射库: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战略思想;构建"三维体验"模式:通过VR复原战场环境(如湘江战役)、军事沙盘推演等增强国防技能训练实效;开发"红色研学路线":串联区域内场馆形成"国防教育主题游径",实现课堂延伸。
3.资源整合协同价值
促进了校馆联动机制的深度开发;建立"双导师制";场馆讲解员与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联合备课,开发特色教案。促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革命文物高清影像数据库,支持高校在线国防教育,育人效能倍增。提取红色场馆精神符号(如长征精神、核工业精神),转化为国防教育数字文创产品;促进国际传播窗口;通过双语导览系统对外展示中国共产党军事外交智慧,服务新时代国防话语体系建设。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