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 21:05:34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张华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国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军事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和发展瓶颈,亟需在国防视域下进行系统性创新与实践探索。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这种形势下,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力量,其国防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根基稳固。从教育发展来看,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军事理论课必须与时俱进,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从课程建设现状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国防发展需求脱节、教学方法缺乏职教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本课题聚焦“国防领域下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通过探索军事理论课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能够丰富国防教育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军事理论教学,如何构建“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立足于高职教育特点,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具有职教特色的军事理论课改革创新之路,为培养具有强烈国防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目标与定位
本研究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际,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特色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研究聚焦四个核心目标:一是突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开发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和质量提升。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力求使军事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研究特别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军事理论教学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教育新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军事理论课教学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团队建立了完整的文献分析框架,从教学内容、方法创新、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数据库,全面检索2020-2025年国内外军事理论课教学相关文献。重点分析包括《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教程》等权威著作,以及核心期刊发表的15篇高质量论文。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45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高职院校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反馈。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非常感兴趣的占31.03%,比较感兴趣的占42.76%,兴趣一般的占23.45%,不感兴趣的占2.76%。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经常主动学习军事相关内容的占31.03%,偶尔浏览的占66.21%,从不关注的占2.76%。值得注意的是,41.38%的学生希望增加军事模拟演练等实践环节,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专家访谈法
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层次分明的访谈提纲,内容涵盖课程定位、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资源建设、评价机制等关键维度。在访谈过程中,特别关注高职教育特色与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重点探讨如何将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强调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在专家构成上,注重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理搭配,既包括长期从事国防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涵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同时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咨询。访谈采用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个别深度访谈、小组焦点讨论等多种方式,围绕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访谈资料经过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实践分析法
实践研究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全面评估教学改革成效。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关注师生互动情况和学生学习状态;在课后延伸方面,注重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研究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四、研究成果
(一)精准调研与方案设计
开展多维度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摸清教学现状,聚焦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等核心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元化调研方法,全面把握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师生需求,结合课堂观察诊断实际问题。重点聚焦课程内容更新、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方法改进等关键环节。基于调研发现,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制定以实践为导向的改革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为后续改革实施奠定基础。
(二)模块化课程重构
本研究突破传统军事理论课程框架,构建“理论-技能-实践”有机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每个模块采用“理论精讲+案例研讨+实践训练”的三段式教学设计,理论环节注重精讲要点,案例环节强化分析应用,实践环节着重能力培养。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工科类专业融入军事科技应用内容,医护类专业强化战场急救技能训练,经管类专业侧重国防经济案例分析。通过模块化重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确保课程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
(三)实用资源开发与教法创新
本研究着力开发实用型教学资源,重点建设三类核心资源:精选典型军事案例,配套教学指导建议;整理优质军事视频资源,按知识点分类剪辑;设计标准化实践活动方案,明确实施流程。理论教学推行案例研讨和问题导向教学,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实践教学开展模拟训练和技能竞赛,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理论学习后立即安排相应实践环节,最后进行能力测评,确保教学实效。通过资源与教法创新,实现军事理论课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提升教学实效性。
(四)师资培养与质量监控
定期教研会议推动教学经验的持续积累,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法选择、评价实施等维度提供具体指导,并附有可直接参考使用的示范教案。该培训体系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帮助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该模式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开发AR可以实现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线上部分利用设备,让学生可以“亲历”重要历史战役,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线下部分则设计了军营开放日、军事技能体验等实践活动,形成了“线上学理论、线下练技能”的完整教学闭环。这种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时空限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抽象的军事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可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创新
本研究的另一重要创新是实现了军事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有机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挖掘军事理论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设计了“军事历史中的红色基因”“国防科技与创新发展”等专题模块,引导学生从军事视角理解国家发展。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军事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具体实施中,我们构建了“知识-能力-价值”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在传授军事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家国情怀。实践证明,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更深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六、实践应用价值
(一)院校层面的实践成效
本研究构建的创新教学模式将在一些高职院校实施。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等举措,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得到明显提升。在试点学校中,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满意度大幅提高。课程建设成果包括开发系列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为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经验。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课程教学质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针对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本研究开发了系统的师资培训方案。通过专题研修、教学观摩、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涵盖国防政策解读、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培训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部分骨干教师还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套培训方案为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社会影响的持续扩大
本研究成果在促进国防教育发展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方面,通过强化军事理论教育,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情怀,参军报国意愿明显提升。相关经验做法还需要通过专业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为新时代国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这些成果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为完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成果的持续推广,其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