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21:00:46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桂林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白宏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核心途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虽已实现全覆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短板。从广西区内高校调研数据来看,75%的课程负责人认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困难”,80%指出“教学资源不足”,62.14%的学生反映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这些问题暴露出传统国防教育模式在师资建设、资源整合、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局限性。
2021年,教育部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创新,截至2023年12月已批准787个试点,覆盖全国31个省份。虚拟教研室作为“智能+”时代的新型教研共同体,以跨时空协作、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特征,为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现有研究中,针对国防教育领域虚拟教研室的系统性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明确要求“完善学校国防教育体系”,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凸显了研究的紧迫性。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具体目标包括:
厘清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核心内涵、功能定位与运行逻辑,形成一套适用于区域高校的建设理论体系。通过梳理国内研究现状,界定虚拟教研室与实体教研室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其在国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提出“教研共同体”导向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包括组织管理机制、平台功能架构和运行保障体系。针对广西高校特点,设计涵盖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协同教学等模块的具体实施路径。
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解决国防教育师资专业背景多元(军事学专业仅占40%)、实践教学薄弱(仅40%高校设实践环节)、资源分散等现实问题,推动区域内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虚拟教研室建设经验,为全国高校国防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范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系统梳理国内高校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相关文献,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国防教育法》等政策文件,明确建设的政策依据与方向。
面向广西区内20所高校的课程负责人、教师及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现状。重点收集师资结构、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等数据,为问题分析提供实证支撑。
对比国内其他省份(如江苏、广东)高校国防教育教研室的建设经验,总结其在资源共享、跨校协作等方面的做法。同时,借鉴美俄等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经验,提炼可借鉴的要素。
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对比研究的结果,归纳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关键要素,如组织架构、技术支撑、机制保障等,形成系统性的建设方案。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围绕“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的逻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一)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创新改革的紧迫性分析
1.国家安全需求驱动:结合俄乌冲突、网络安全等案例,分析“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防教育内容更新的要求,如增设“网络国防”“太空安全”等模块;
2.教育数字化倒逼:针对学生“碎片化学习”“互动式体验”的需求,论证虚拟教研室在“教学形式创新”中的优势;
3.现实问题倒逼:聚焦广西高校“师资专业度不足”“资源分散”“实践薄弱”三大痛点,研究虚拟教研室是“对症施策”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现状与能力评估
1.现状调研:区内高校教研组织现状,70%设有实体教研室,但30%缺乏专职团队,且校际协作多为“临时性会议”,无常态化机制;资源储备现状,军事理论课件重复率达60%,但优质案例(如现代战争实例)不足,实践基地仅40%高校有稳定合作;技术应用现状,仅25%高校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且多为“简单录播”,缺乏虚拟仿真等深度应用。
2.能力评估:从“资源整合能力”“跨校协作意愿”“技术支撑条件”三个维度,评估广西高校建设虚拟教研室的基础,结果显示:75%的高校“有意愿但缺方法”,60%的技术部门可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三)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路径
1.定位与功能设计
定位:区域型国防教育“教研共同体”,而非行政化组织,核心是“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功能:资源共享库(含课件、案例、虚拟实训项目)、师资发展中心(线上培训、结对指导)、协同教学平台(跨校联合授课、竞赛)、政策对接窗口(解读国防教育政策)。
2.组织架构设计
核心层:由柳州工学院(牵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桂林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组成,负责平台搭建与统筹;参与层:区内十余所高校(含公办、民办、高职),按“自愿加入、动态调整”原则参与;支持层:广西国防教育学会、柳州市、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提供政策指导与实践资源。
四、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核心内涵与功能定位
1.概念界定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由区域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军事院校专家、退役军人等组成的跨校教研共同体,以“资源共建共享、师资协同培育、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兼具学术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
2.“三维协同”理论模型
提出“校际协同-军民协同-教研协同”模型。校际协同: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授课解决“资源分散”问题,如军事院校与地方高校共享军事理论课件;军民协同:联动军事院校、退役军人事务局,弥补“实践资源不足”,如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提供实训案例;教研协同:将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针对“学生参与度低”(39.82%反馈),开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
(二)实践成果: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框架与运行机制
搭建了“军事理论虚拟教研室(广西)”基本架构。目前,该虚拟教研室依托智慧树平台将基本模块搭建完成,并与智慧树平台中“我的学堂”相结合,完成2025年春季学期集体备课、授课等教学探索,可基本实现成员间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等功能。主要功能模块有:
资源模块:整合军事理论课件、国防军事案例、战争影片等资源,解决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目前已经上传《军事》理论课程全部课件,上传视频资源30余部,完成全套战案例资源一部(尚未上传),其他相关资料在陆续更新和上传中;
互动模块:设置“在线研讨室”“跨校备课区”“教学案例工坊”,支持交流与协作;
评估模块:通过教师教学数据、学生反馈等,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三)成果实践应用价值
1.推动国防教育质量提升:虚拟教研室通过资源共享与师资培训,预计可使区域内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优质资源覆盖率提升至80%以上,学生国防意识测评达标率提高30%以上。
2.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公办高职高专(占比55%)、民办高校(占比15%)可通过平台获取优质资源,缩小与重点高校的差距,助力教育均衡化。
3.服务国家国防战略:通过系统化的国防教育,培养具备“国家安全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调研显示,93.87%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核心价值是“提高国防意识”,虚拟教研室将进一步放大这一价值。
4.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范例:其建设经验可为其他学科虚拟教研室提供参考,推动高等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响应教育部“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号召。
五、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提出“三维协同”建设模型,即“校际协同”破解资源分散难题、“军民协同”强化实践支撑、“教研协同”推动教学科研融合,丰富了国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创新:立足广西区位特色,建立军事理论虚拟教研室(广西),收集整理专题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设计“双师共育”机制,军事院校专家与地方高校教师联合授课,提升师资专业性,弥补军事学专业教师不足(仅占40%)的短板。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际协作松散:虚拟教研室依赖“自愿参与”,部分高校(尤其是资源较强的公办本科)存在“重使用、轻贡献”现象,资源上传量较低,反映出缺乏刚性约束机制。
2.技术支撑不足:平台原型虽实现基础功能,但在“虚拟仿真精度”“多终端适配”上存在短板;部分高职高专教师因“技术操作困难”减少使用。
3.备课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尚未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4.知识产权争议: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资源共享后被滥用”,虽制定保护规则,但缺乏法律层面的明确界定,影响资源上传积极性。
(二)今后的设想
1.完善协作与约束机制:建立“学分互认+资源置换制度,参与高校的学生可跨校选修国防教育课程,学分互认;资源贡献量与使用权限挂钩,如年上传10项资源可解锁全部高级功能;引入行政协调:联合广西教育厅将虚拟教研室参与情况纳入“高校国防教育评估”指标,增强约束力。
2.升级技术支撑体系: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其云存储、高速网络优势,提升虚拟仿真项目的加载速度与稳定性;开发“简易操作模式”:针对高职高专教师,设计“一键上传”“自动分类”等功能,降低技术门槛。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制定《虚拟教研室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细则》,明确“署名权、改编权、收益分配”等;
4.拓展运用区域和范围:从广西拓展至西南地区,联合云南、贵州高校共建“西南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整合区域军事资源;同时,从高校延伸至中小学,开发“国防教育启蒙模块”,助力全民国防教育体系构建。
综上,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中持续完善。本课题通过前期研究为其奠定了基础,未来需进一步破解协作、技术、机制等难题,推动其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运行”,为培养具有强烈国防意识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