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20:47:27 来源: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 作者:zzy 编辑:gfjyxh 审核:邹志友 |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 2024 年广西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编号:GFZC2024-07),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朱格里、陈少华团队承担。项目以“美育浸润视域下广西国防资源在数字插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聚焦广西友谊关、百色起义遗址等特色国防资源,探索地域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艺术的创新融合路径。通过构建“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教育推广—社会服务” 的闭环研究体系,实现国防文化可视化传播与美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为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力推进美育教育改革与数字化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插画作为兼具艺术性与交互性的新型载体,正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广西作为中国南疆国防要地,拥有从汉代友谊关到现代边防哨所的完整国防资源体系,包含军事建筑、战役遗址、英雄事迹等多元类型。然而当前研究中,这些资源的艺术转化多局限于传统绘画或文字叙述,缺乏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尤其在系统性插画创作与美育教学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空白。项目立足广西地域特色,填补了国防资源在数字插画领域的应用研究缺口。
(二)理论意义
跨学科理论创新:首次将国防教育理论、美育浸润理念与数字插画创作理论深度融合,构建“地域文化—国防教育—数字艺术”的三维研究框架,拓展了美育理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中的实践维度。
评价体系构建:建立“历史准确性、艺术表现力、教育传播性”的国防插画量化评价标准,为同类艺术创作提供理论参考。
(三)实践意义
国防教育创新:通过数字插画的可视化表达,将抽象的国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如运用 VR 技术还原友谊关战役场景,使青少年群体对“南疆门户”的战略意义形成直观认知。
美育载体拓展:开发的《广西国防资源数字插画教程》打破传统美育教材的静态局限,为艺术教育提供兼具地域特色与技术优势的新型教学资源。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理论体系构建
系统梳理广西国防资源的历史脉络,重点挖掘友谊关军事建筑的防御体系、百色起义的革命精神、桂林保卫战的战略价值等文化内涵,建立“历史事件—建筑形制—人物故事”的三维素材库。结合美育浸润理论,提出“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价值认同”的创作导向,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模型。
2.创作实践探索
以“军事建筑—战役场景—英雄人物”为题材体系,完成3 幅核心数字插画创作:
《壮美防线》:以瑶族的红色作为点缀,为画面增添一抹鲜艳与活力,这样的色彩搭配凸显广西的地域特色,使国防资源的历史沧桑感更加鲜明;
《富国强军》:以友谊关关楼“巨蟒城墙”为视觉主体,融入汉代至现代的历史场景叠印,相互呼应,气势恢宏,展现出独特的军事防御建筑风貌,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
《南疆卫盾》:通过非线性叙事构图,以友谊关、坦克等国防元素为主,重现战场上的英勇与悲壮,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们的无畏精神,展现起义部队与民众的互动场景。
3.教育应用开发
设计“素材采集—主题创作—交互展示”的教学模块,包含: 国防资源实地考察方法论,数字插画技术应用教程(含 Procreate、Blender 等软件教学);VR/AR 交互设计指南,在广西幼师开展 64 课时的实践教学,形成《国防主题数字插画教学案例集》。
(二)研究方法
多维度调研法:实地考察6处国防遗址,采集建筑图纸、口述历史等原始素材200余份;深度访谈3位军事史专家、5位插画艺术家,形成《广西国防资源艺术转化访谈录》。
创作实验法:通过12轮“草图设计—数字绘制—技术测试 —效果评估”的创作循环,优化民族色彩应用(如瑶族红色在战役场景中的情感表达)与交互逻辑(如 VR 场景的历史信息触发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采用“教学—反思—改进”的循环模式,在4个教学班级中对比传统美术教学与数字插画教学的效果差异,收集学生作品80余幅、教学反思日志15篇。
四、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一)理论成果
创作模型构建:提出“基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性挖掘—民族艺术元素当代语境转译—数字技术手段创新融合应用”的三维创作模型,形成跨学科创作理论框架。
评价体系建立:制定国防插画量化评价指标,其中历史准确性权重 30%(含建筑形制还原度、历史事件真实性等5项二级指标),艺术表现力权重40%(含构图、色彩、叙事等6项二级指标),教育传播性权重30%(含交互体验、知识传递等4项二级指标)。
(二)实践成果
1.创作成果
完成3幅核心数字插画,形成《广西国防资源数字插画作品集》,其中《富国强军》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5届艺术设计学生毕业展,《南疆卫盾》通过VR技术实现360°战场场景还原,累计线下展览参观人次超300人。
2.教学成果
开发《广西国防资源数字插画教程》,包含2个教学模块,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开设选修课,参与学生150余人。
(三)创新点
跨学科融合创新:首次将国防教育、美育理论与数字插画创作深度结合,突破了传统军事题材艺术创作的表现局限。
技术应用创新:运用 VR/AR 技术实现插画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如点击插画中友谊关城楼可弹出历史事件动画,交互率达75%。
五、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价
(一)实践应用情况
1.教育领域深度应用
在广西幼师美术设计学院开设专业选修课,采用 “理论+实践+展评”的教学模式,学生创作的80余幅作品中,10幅入选校级毕业展,3幅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
2.文化传播创新应用
博物馆场景:拟联系南宁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在馆内设置“数字国防艺术展区”,通过VR设备让观众“走进”插画中的历史场景,预计日均体验人数达100人左右。
新媒体传播: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推出“插画里的国防故事”系列短视频,预计单条最高播放量1.8万次,形成“艺术+科普”的新媒体传播范式。
(二)效果评价
1.美育成效
审美能力提升:问卷调查显示,92% 的学生认为通过数字插画学习,提升了对军事题材的审美认知;85%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包含历史元素的插画创作,较课程前提升63%。
创作技能增强:学生作品在构图合理性(提升58%)、色彩表现力(提升62%)、文化符号运用(提升71%)等维度均有显著进步。
2.国防教育成效
知识掌握情况:参与课程的学生中,对广西国防历史关键事件(如镇南关大捷、百色起义)的知晓率从课前的35% 提升至课后的82%;对友谊关等军事建筑的文化价值认知率从28% 提升至78%。
情感认同提升:在“国防文化认同感”量表测试中,学生得分平均提高 22 分(满分50分),80% 的学生表示“通过艺术创作更深刻地理解了国防建设的意义”。
3.社会影响评估
公众认知提升:社区展览观众调研显示,75% 的受访者表示 “从未通过如此生动的方式了解国防历史”;80% 的家长认为该项目 “非常适合作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载体”。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存在问题
研究深度不足:对广西少数民族国防文化(如苗族抗清军事遗址、侗族防御村寨)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军事智慧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导致部分作品的地域特色不够鲜明。
技术融合局限:VR/AR 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实现场景还原与信息叠加功能,未与AI生成式艺术、动作捕捉等前沿技术结合,交互体验的沉浸感有待提升。
评价体系不完善:美育效果评估多依赖问卷调查等主观方法,缺乏眼动追踪、生理指标监测等客观数据支持,难以精确测量审美能力提升的具体维度。
(二)改进方向
深化地域文化研究:计划开展“广西少数民族军事文化”专项调研,重点挖掘3-5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国防遗址,形成《广西少数民族国防文化艺术转化手册》,丰富创作题材的文化多样性。
升级技术应用方案:引入AI生成式艺术技术,开发“国防资源智能插画创作系统”,实现历史场景的自动化生成与风格化转换;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开发“沉浸式战役体验”模块,提升交互的真实感。
七、结语
本项目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成功构建了广西国防资源在数字插画创作中的应用体系,实现了美育教育与国防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项目成果不仅为地域国防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也为数字时代的美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地域文化挖掘,加强前沿技术应用,完善科学评价体系,致力于打造“国防教育+美育教育+数字艺术”的创新生态,为培养兼具审美素养与国防意识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 ![]() |
桂ICP备2024017984号 广西高校国防教育学会版权所有